cookieOptions = {...}; .智慧農業對傳統農業的改變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7年4月10日 星期一

IoT Enabled Smart Farming


來源: 農產信息網


傳統農業是靠天吃飯,自然環境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很大。傳統農業在生產過程中,無論是農作物的種植,還是水產、畜禽的養殖,多憑農牧漁民的經驗和感覺進行生產,這不僅會造成作業效率低下、農藥的嚴重濫用與浪費,還使得農產品品質與安全難以保證,很難做到精準化和利益最大化。


智慧农业对传统农业的改变

智慧農業對比傳統農業生產,蔬菜無需栽種於土壤,甚至無需自然光,產量卻可達常規種植的3-5倍;灌溉和施肥無需人工勞作,而由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精完成,比大田漫灌節水70%-80%;種植空間不只限於平面,還可垂直立體,土地節約高達80%;打農藥有無人機,大棚採摘有機器人,耕地、收割、曬穀、稻米加工全程機械化……

智慧農業的概念由電腦農業、精農業(精細農業)、數位農業、智慧農業等名詞演化而來,其技術體系主要包括農業物聯網、農業大數據和農業雲平台等三個方面。

「智慧農業」就是運用現代化高科技的互聯網手段,將農業與科技相結合。充分地現代化的操作模式,改變傳統的耕作方式。

智慧农业对传统农业的改变

農業:追求以最少的投入獲得優質的高產出和高效益。一般會按田間每一操作單元的具體條件,精地管理土壤和各項作物,最大限度地優化使用農業投入(如化肥、農藥、水、種子等)以獲取最高產量和經濟效益。

而利用物聯網等資訊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對農業生產要素進行數位化設計、智慧化控制、化運行、科學化管理,是加快建設智慧農業,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農業物聯網的技術和產品,主要是透過傳感技術、智慧技術還有網路技術,實現全面感知、可靠傳遞、智慧處理、自動控制。

傳感技術是對於動植物的生長環境,和生育資訊進行採集;網路技術是透過行動互聯技術,來實現資訊的傳輸;智慧技術是對動植物生長情況,和環境條件進行分析;自動控制則是根據動植物生長需要,對環境進行調節,使環境更加適合動植物生長。

水稻田用上智慧灌溉、無人植保機噴施農藥等,再也不用頂著烈日,去踩著水車給田裡灌水,再也不用冒著「生命危險」,背著噴霧器去灑農藥了。

現在噴灑的更多的是生物製劑,基本無害。糧食的品質與產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雨水收集與再利用系統,實現了節水型循環農業。

除了種植業以外,養殖戶也開始使用高科技了。村裡的雞捨豬舍也實現了現代化,養殖戶可以實現自動餵食、餵水,自動清洗糞便,通過物聯網實現舍內環境的監測與控制,讓雞與豬有個良好的生長環境,肉蛋的品質自然也就好了。

智慧农业对传统农业的改变

智慧農業的優勢
智慧農業:能夠有效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將農田、畜牧養殖場、水產養殖基地等生產單位,和周邊的生態環境視為整體,並透過對其物質交換,和能量循環關係進行系統、精密運算,保障農業生產的生態環境,在可承受範圍內。

如定量施肥不會造成土壤板結,經處理排放的畜禽糞便,不會造成水和大氣污染,反而能培肥地力等。

智慧農業:能夠顯著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率。基於精的農業傳感器,進行即時監測,利用雲端運算、數據挖掘等技術,進行多層次分析,並將分析指令與各種控制設備,進行聯動,完成農業生產、管理。

這種智慧機械代替人的農業勞作,不僅解決了農業勞動力日益緊缺的問題,而且實現了農業生產高度規模化、集約化、工廠化,提高了農業生產對自然環境風險的應對能力,使弱勢的傳統農業,成為具有高效率的現代產業。

智慧农业对传统农业的改变

智慧農業:能夠徹底轉變農業生產者、消費者觀念和組織體系結構。完善的農業科技,和電子商務網路服務體系,使農業相關人員足不出戶,就能夠遠端學習農業知識,獲取各種科技和農產品供求資訊。

專家系統和資訊化終端,成為農業生產者的大腦,指導農業生產經營,改變了單純依靠經驗,進行農業生產經營的模式,徹底轉變了農業生產者,和消費者對傳統農業落後、科技含量低的觀念。

另外,智慧農業階段,農業生產經營規模越來越大,生產效益越來越高,迫使小農生產被市場淘汰,必將催生以大規模農業協會為主體的農業組織體系。

另外,要推進「智慧農業」發展,關鍵得轉變農民的觀念。由於大部分農民還沒有認識到,「智慧農業」與傳統生產經營方式之間的巨大差別,對物聯網、雲端運算等新技術,感到非常陌生,會下意識地固守傳統,從而延緩了「智慧農業」的推廣。

為此,相關部門應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在農業園區、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處建設一些示範基地,讓農民自己看一看、比一比,親身感受「智慧農業」的好處。

同時,充分借鑒外部經驗,採取「引入驅動、招商引資」的模式,引入策略合作商,共同推進「智慧農業」的普及。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