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日本計劃 2030 年用機器人「征服」月球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7年4月14日 星期五

イプシロンロケット2号機によるジオスペース探査衛星「あらせ」の打ち上げ Launch Report of "ARASE" (ERG) by Epsilon-2


安全展必須參訪 #雲端安防物聯網 5616展位、#長照看護 7306展位、#防盜防災警報 1009展位;Home 8三個攤位!


來源: 界面網
在應對人口急速老齡化的同時,日本也開始了自動化建設技術領域的試水。機器人產業巨頭們動作頻頻,市場上的遙控推土機、無人機、人工智慧輔助控制系統等,各種建設機器人不斷推陳出新。

目前,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正準備將這種技術,應用到尚未開發且勞動力稀缺的外星球去,進而建設人類的太空基地。

JAXA並沒有透露過多的太空基地建造的細節,但目前已確認與日本鹿島建設公司(Kajima)有合作項目。

據《日經亞洲評論》(NikkeiAsianReview)去年6月6日消息,目前該公司的自動化建設系統水平,可使JAXA在2030年左右,在月球建成可容納4人-6人的基地,在2040年前後開始建設火星基地。

  
  日本計劃使用自動化建設機器人建造太空基地
  
鹿島建設公司開發出新型自動化建設機器人,配有該公司最先進的自動化建設系統——「A4CSEL」。

該系統目前已應用於日本福岡和大分縣的大壩建設中,如今JAXA則意欲將這一系統,應用到航空領域中去。透過「A4CSEL」系統,將機器人與控制程序相連接,操作人員可進行遠程操控。

  
  鹿島建設公司的「A4CSEL」系統去年應用於日本大壩建設中
  
人類在外太空建造基地,面臨著完全不同於在地球建造時的挑戰,目前距離地球最遠的人類建築物是國際空間站。它是在遠端遙控下,利用航天飛機運來的建築材料,由太空人組裝而成。從1998年開始建造的國際空間站,耗費了13年才完成建造。

  
  自動化建設系統計劃
「A4CSEL」系統是依託信號傳送來運作的,因外星球距地球較遠,傳送無線信號,需要較長時間。因此,以遠端操控為依託的自動化建設機械,並不是一個現實的選擇;

其次,在無人監管的外星球上,操作肯定比有工程師現場監管的地球難度大。因此與依靠遠程控制相比,鹿島建設公司選擇了完全自動化的建設機器人,開發出了一種讓建設機器人之間互相實現通訊的新系統,機器人自動檢測到各自的位置,可為避免擋道、碰撞和重複工作等狀況做出調整。

在外星體上建造人類基地,這一想法在現代自動化興起之前就遭人詬病。1959年,也就是在人類首次登陸月球的10年前,美國政府就投資了一系列研究,來探索在月球上建立一個軍事基地的可行性,彼時的蘇聯政府也有同樣的想法。

約半個世紀後,人類對在外星球上生活的嚮往仍熱度不減。不論是私人建築公司,還是政府機構,比如歐洲航天局(ESA)、俄羅斯聯邦太空總署(RFSA)、美國太空總署(NASA)等,都陸續開始推進,各式各樣的太空基地建造計劃。

3D列印技術的出現,則為實現這一天馬行空的願景帶來了實際操作的可能。

2015年,旨在推動3D列印技術在地球及其他星體上,建造大型居所方面的應用,NASA豪擲225萬美元舉辦了「3D 列印火星屋」挑戰賽,即利用火星上的現有材料,並以3D 列印的方式建成具有保護作用的基地。

最後的優勝者被稱為「火星冰屋」,該研發團隊利用火星上的地下冰,先捕捉冰昇華出的水蒸氣,施以熱能化為水後,機器人將水與纖維、氣凝膠相混合,繼而噴出一層層的框架結構。

建成品呈半透明狀,結構為雙層構造,可見光穿透的同時,也能有效防輻射。內層冰殼內部鋪有一層氣凝膠,起到絕緣作用,保持內部溫暖,外層的冰殼也不會融化。

  
  「火星冰屋」結構圖

鹿島建設公司認為,新型自動化建設機器人將在火箭發射台或其他建築物前的地基建設階段用處頗大。如果這步順利可行的話,該技術的下一步應用方向是處理更複雜的建築結構。

公開資料顯示,鹿島建設公司創辦於1840年,是日本大型綜合建築公司,也是全球第三大建築承包商。該公司在西式建築、鐵路和大壩建設中,尤其是在核電廠建設和高層建築建造中聲譽顯赫。

據《日經亞洲評論》消息,除了鹿島建設公司之外,JAXA還與其他一些的工業建築公司有合作項目。Taguchi工業公司負責開發易運輸進太空的超輕型施工機械;東京建築公司則試圖以月球塵埃為原料建造磚塊;Sakai重工業公司則著力研究低重力下土壤壓實技術。

JAXA表示,將在2017年4月之後,開始一系列室內實驗,來推進這種新型自動化建設機器人。 


                                                                                                                                                                                                                 

0 comments: